如何做有感染力的师德培训 |
|
来源 | 来源:中国教育报 |
发布时间 | 2014-07-18 10:06 |
内容 |
教育部开展的2013年“国培计划”项目满意度网调结果显示,由华南师范大学承担的师德培训者研修项目,在全国同类所有22个子项目中名列第一,该项目实施的一大经验与特色,就是彰显师德感染力,做有感染力的培训,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? ——编者
困惑:由于培训价值取向、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欠缺,目前不少教师对培训爱恨交织。究竟什么样的培训才具有生命活力,能让参训教师喜闻乐见? 经验一:培训始于谋面前,收获聚于培训初 由华南师范大学承担的这个项目,是教育部首次实施的“师德国培”。项目汇集了全国32个省(直辖市、自治区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)近百名师德培训精英。参训前,不少学员对实现专业提升满怀期待,却又疑虑重重:我们本来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与宣扬着师德,参加培训是否意味着我们不合格了?师德还用培训吗?能培训出来吗?师德培训又将如何进行? 早在开班两个多月前,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就配足了由项目办公室、首席专家组、学术班主任、后勤班主任、《中小学德育》杂志社编辑等组成的项目团队,开通了学员班级QQ群、公共邮箱、网络博客和短信平台。利用这些超时空的平台,项目团队跟学员们进行了密切的交流与专题研讨,一步步地将他们引向师德思辨的探寻之旅。 在给学员的参训通知中,附加了一系列必须先期完成的研究作业:师德成长故事,师德培训讲义,师德培训方案,师德培训需求调查问卷,未来师德成长规划……项目组及时将这些材料整理编辑、结集成册,作为培训期间“望闻问切”的“活靶子”。第一手的培训研究资源与培训成果,在培训初已具雏形。 项目组还专门策划组织,鼓励学员从理论视角、问题聚焦、师德实践等方面对师德与师德培训展开交流,在学员中约稿,出版了一期属于自己的“师德专辑”。报到之时,当手捧散发着墨香的杂志,学员们顿感惊喜,内心充满了温暖。 困惑:很多学员参加过多次培训,对培训主题、内容和专家产生了“审美疲劳”,如何改变这种困境? 经验二:打破传统的培训模式,培育独特的培训文化 项目组认为,培训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,而是要设法点燃渴望,由此培训应追求三个目标:传递感染力,提升学习力,增强行动力。其中,传递感染力是最有力量的。传统的师德培训之所以会让人心生抵触,就是因为板起面孔的说教太多,师德培训必须在被打动、被点燃、被感染中才能取得效果。由此,师德培训者培训必须定位在“培养富有感染力的师德培训者”这个目标上,通过积极探索“在行动中践行、提升感染力”的独特模式,培育出富有感染力、充满师德情怀的师德培训者队伍。 通过温馨的前期热身联络,周密的培训调研,亲密无间的QQ群互动,耐心周到的接待工作,精细化的培训管理,关怀备至的后勤服务,持续跟进的训后辅导跟进,锲而不舍的细节动态改进等文化践行,项目实现了培训方与学员们的零距离、超时空、心相连、情相通、前拓后延的互动。 困惑:听讲座、搞活动、去参观……这些早已成为培训的基本套路。究竟怎样将培训做得富有感染力、不令人厌倦? 经验三:激发深度反思,实现培训形式的“翻转”与创新 项目以“做中学”、“激发深度反思”为指导思想,坚持以浸入式、参与式活动为主,通过系列研修任务驱动工具的运用,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动机,促进了他们的深度反思。 为实现创新型培训的目标,项目组在课程设计上费尽心思。短短10天的课程,项目团队在半年多时间里调整优化了20多次,彻底翻转了以往师德培训的惯有模式。秉承以学员为中心的指导思想,牢固树立学员即资源的培训理念,有意识地挖掘开发蕴藏在学员身上的经验财富和创造潜能,在突出其主体性、催化其研修智慧、点亮其师德风采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。 创新还体现在参与式研磨课之中。培训共设置了“今天,我们如何做教师?”、“如何做有感染力的师德培训?”、“经典电影的教育功能与实施策略”、“学员师德培训方案研磨提升”等多个主题的研磨实践课,穿插于整个研修过程中。每个研磨课,不仅要拿出学员中的几个典型案例、典型作业作为集体解剖的“麻雀”,同时还要集体反思研磨工具的优化,始终保持受训者——培训者两条思维线路并存共进。 为促进深度反思,项目组还安排学员到广州市聋人学校等地进行田野学习,通过观察特殊学校课堂以及独特的师生交流模式,使学员自觉对比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教育理念与方式的异同,自然而然地被特教教师纯粹而无功利性的奉献精神所感染。 困境:人们对培训的一个传统认识,就是知名专家越多,培训就越够分量、越上档次。但实际上效果却未必理想,如何改变这种“吃力不讨好”的局面? 经验四:重要的是让学员动起来、忙起来 项目组主张,培训不是努力教给学员什么,而是要推动学员认清自己需要什么、欠缺什么。首席专家的专业引领、“心灵导师”的地位固然重要,名牌专家的作用固然也不可忽视,但“点燃”和“激发”更为关键。因此,项目没有过多邀请名牌专家来授课,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努力“点燃”与“激发”学员上。由此,精选的专家变成了一个个“精神助产士”。每一天的培训中,学员们比授课专家和项目组更加忙碌,许多学员如数家珍:“这次培训,精心策划了全面浸入式、主体参与式的任务驱动型研修模式。在研修主题的整体观照下,以专题讲座、案例分析、小组合作探究、讨论分享、现场观摩、事迹报告、学术论坛、电影赏析、世界咖啡、师德巡讲、工作坊、微课诊断等多种方式,让我们不断受到视觉、听觉冲击,同时产生心灵的碰撞。我们在接受的同时,也在贡献、分享与创造。” 学员的这种自我挖掘、自我体悟、自我提升,体现在多重研修过程中。项目组要求每位学员在每一堂课中都既是参训者,又是点评者和反思者;既是幕幕大戏的剧中人、演员,同时也是观众和影评人。比如,在专家组织的“锵锵三人行”——“新时代、新师德、新教育——师德楷模访谈对话”结束后,学员们立即“现学现卖”,借力身边的师德培训资源,组织全国师德楷模“英子姐姐”等学员开展“同学三人行——挖掘身边的道德人物”,一边挖掘学员中的师德素材与典型经验,一边体验课程形式并及时反思课程形式的优化要素。在由教育学者、行政官员、律师、知名校长等组成的专家团队上演的互动论坛——“今天,我们为什么做教师”结束后,学员们立即翻版上演“模拟论坛”,自主组织、设计实施、自导自演师德专题论坛,并从师德论坛的设计主旨、主持人角色定位及胜任特征、讨论专题的策划选择等方面,审慎思考如何办好师德论坛课程的问题。
|

Copyright © 中国教师教育培训网 版权所有
电话:0755-83238723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14387号
电话:0755-83238723 备案号:粤ICP备2022014387号